岁月无言,往事如昔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都会越来越念旧,心里的感恩与珍惜也越发浓厚。就像如今,每当在前街十字路口,看到擦身而过的学生放学队伍,我的心底总会浮现我的小学、我的小学时光。虽然那是一段苦涩的经历,至今回想还那么真切、那么美好!
我是上世纪80年代读的小学,所就读的学校是我们村小——三胜完全小学,学校就在我家隔壁200米的距离。我是六岁上的学,因为学校离家近,哥哥、姐姐们都在那里上学,我也跟着早早入了学。我上一年级时,学校才搬来一年多时间,是由村口和沟垴两所初小搬迁合并而成。学校原来是村办林场,只有一排九间坐北朝南的土坯房和一个大操场,将其中六间房打通成两个大教室,一、二、三年级一个教室,四、五年级一个教室,学生复式班上课,另外三间用作老师办公室和厨房。而且垓檐坎还很高,又没有护栏,出了教室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操场上。由于学校初期条件简陋,没有寄宿条件,无论路程远近,无论天晴雨雪,学生们都是走读上学,早上到校,下午放学回家。
后来,国家相继开展农村普初教育、普九教育,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农村教育工作,三胜小学也得以扩建。由村上组织统筹、村民义务投工投劳,在东、西两边各建了三间两处校舍,在楼枕上铺楼板,用作学生宿舍。在正房西头接盖了间学生灶房,在操场上又立了两个木制篮球架,操场外面加了道围墙和门楼,自此三胜小学成为一所可以封闭管理的寄宿制完全小学。在学校正房墙上,有时任学校负责人卢华礼先生,用红土刷写的“普及初等教育是两个文明的基础”十四个黑体大字,为学校增添了不少教育教学氛围。学校扩建了,学生也多了起来,六、七百人的村子,光在这里上小学的学生就过百了,高峰时达到118人。老师也增加到4人,每个年级单独成班上课。听老师讲,尽管当时学校条件依然很差,但教学质量却一点也不含糊。在全乡统考中,三胜小学成绩经常名列前茅,且多次被区、乡评为教育先进单位。村委会又在学校大门外建了三间办公室,有村民又开了间小卖部,三胜小学便成为村上最集中、最热闹的地方。

那时候,父母终日操心的都是家庭基本生活问题,根本无暇顾及我们的学习。虽然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好,但多数孩子都不知道学习,也不懂父母为啥非要叫我们去上学。因为我们放学回家还得帮做家务,至于学习只能保证一天的在校时间,很少有用心用功刻意提高成绩的举措。我对四年级以前的学习是好是差没有多少印象,估计没考过100分,也不太记得考过几次0分。记得上二年级时,有一次学生字,老师无论怎么教,有几个字我用笔画就是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字来,最后是老师着手帮我凑完整的;还有上四年级时,数字题经常不会做,大部分作业靠抄或与别人对答案才能完成。不过,也偶尔有表现好的时候,上三年级时曾获得过两张8K油光纸的奖励,却不记得是因何而奖了。我上五年级时,因为是毕业班,班上人又少,老师把我们抓得紧、管得也严,我仿佛突然间懂事了,晚上也能在煤油灯下认真学习、用心温课,我的学习成绩也因此好了起来。在全乡小升初考试时,我以全乡第三名的成绩,顺利升入初中,那一年是我小学生涯最惬意最傲骄的日子!
与学习相比较,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那些疯玩的日子。那时,每年“五一”之后,中午学校也加午睡,同桌两人一人睡桌子、一人睡板凳,每日轮换。轮我睡桌子时,我会乖乖睡觉,因为睡桌子一般不会掉到地上。但若该我睡板凳时,我就会偷偷溜出去或约几个人出去玩。说玩吧,其实那时候也没啥好玩的事,就是爱到学校附近胡跑乱窜,或到学校东边河沟摘金银花,或到后面桦栎林找兰草花和红色的杈档果,或到西边河沟摘些野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玩些游戏。等午睡快结束时回学校,常被老师堵住,让在操场上众目睽睽之下顶着烈日罚站。我现在回老家,还有长辈笑我小时候罚站的糗事!
还有一件事与罚站晒太阳相比,算是妥妥地搞“破坏”了。我上三年级时,学校搞校建,建校用水在我家旁边的河沟挑。一天下课,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河沟上面的土坎上玩,看到水里放了把木制水瓢,然后提议小伙伴们往瓢里掷土块,比赛看谁投得准,结果是被我投中了。正当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时,一个伯伯刚好下来挑水,拿起水瓢准备勺水时,水瓢却从瓢底裂开成两半。我们吓得拔腿就跑,听到伯伯在后面大喊:“你们谁干的?别跑。我要告诉你们的老师,告诉你们的家长……”那天放学后,我着实忐忑害怕,怕被老师、父母知道责罚挨打。然而,让我没想到地是,那天晚上老师没过问,父母亲也没过问,跟没事一样。我第二天到河沟看时,那把水瓢还在,只是被用细铁丝牢牢缝合起来了!现在想起这事挺后悔内疚的,不过我也非常感谢那位伯伯,让我少受了一顿皮肉之苦。
时光荏苒,旧时情怀,最让我感怀地还是小时候的同学。我不太记得四年级以前的同学了,因为那时记忆太浅。只记得上一年级时,班上黑压压一片坐满了人。然而,我们满满一教室人,上学上着上着,就走散不见了,有些溜级了,有些辍学了,最后只剩下几个人。当我上五年级时,班上只有9个人了。小学毕业后,我们9个人,只有1人和我一起读完初中,其余人终究没能再一起同行、同学。“事随心境转,人与旧情疏。”历经风雨沧桑几十年,我们小时候一起玩耍、一起上学、一起长大的伙伴,终究成了我曾经最熟悉的陌生人!不过现在,他们都生活得挺好,日子过得闲适温馨、滋润幸福。似乎只有我这个唯一体制内分配工作的人,却将日子过得平常一般。岁月千回百转之待,终为覆水黯淡之怅。我现在终于熬到了小时候最羡慕的年龄,却没能活成小时候最期待的模样!

上世纪80年代初,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基本国策,国家开始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。因此,在80年代出生了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和农村双女户,农村人口增长下降。到80年代后期,三胜小学的学生便逐惭减少。由于学校生源不足,三胜完全小学于1992年改为初级小学,学校的热闹繁盛不再现;到后来,学生越来越少,已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,三胜小学也因此于2002年直接被撤校,复又搬回村口,兼顾旬河对面中坪大院的孩子上学。历经21年,三胜小学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,退出了教育教学的历史舞台。撤校一年后,村委会将三胜小学校舍拍卖给三户人家。在此后的几年里,这三户人家陆续将购买的校舍推倒重建新居。自此,三胜小学成为教育历史的过客,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,成为上世纪80、90年代我们村的时代记忆!
忘不掉的过去,回不了的从前。岁月辗转三十多年,三胜小学的盛衰枯荣和小学生活的苦乐喜忧,恍如昨日,历历在目。时光增长了我们的年龄,变幻了我们的容颜,改变了我们的心境,而唯一不能改变地是埋藏心底的美好曾经。而生活就象剧本,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,我们一边怀念过去的主角,一边继续演绎着自己新的生命剧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