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文化镇安

靓文|【辛恒卫】担 脚

发布日期:2025-03-27 08:37:50
浏览量:155

 

担  脚辛恒卫

“担脚”这个名词在百度上称:肩上扛着沉重的担脚,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。在我记忆里,过去镇安山里生活的人就是用这种劳动技能,把生产生活用品从甲地送到乙地,在那个交通不便利的年代,就有了担脚的人。

而担脚源于何年何月,已无从考究,不过“为人不学艺,背断背笼系”这个祖训我从孩提时就耳熟能详。

20世纪70年代末,在镇安的山间小路上往返背盐、背酒、背煤油……担脚的队伍就川流不息。总之,背的东西小到一针一线,大到柴米油盐,所有的生产生活物资,都得靠担脚的人从异地背来。

记得在70年代末,镇安有个叫岩屋河的货运站,货运站至县城通了公路,至于是何时通的车我不知道,只知道这个货运站既收农民生产的土特产品,又从外面运回有煤油、香皂、香烟、酒、火柴、解放鞋等许多百货商品。岩屋河货运站距我居住的程家川有30多公里没通公路,公社供销社要把从农民手里收到的土特产品送到岩屋河货运站,又要把货运站的日常生产生活百货商品运回来,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担脚人翻山越岭背着物资往返运。

15岁那年暑假,我第一次当起了担脚人。从公社供销社把农副土特产品领出来,背送到岩屋河货运站,记得当年运费是百斤百里五块钱。

公社供销社有鸡蛋、龙须草、生漆、药材等,收购的猪牛羊也靠人力驱赶。

返回时背食盐、白酒、白糖、香烟、肥皂、布匹、煤油等,还有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其他日杂百货。

在不通公路的年代,全靠人力背去背来,这就发明了背笼,还有披肩、打杵,三样组成了一套。两条背笼系勒在披肩上,一个“丁”字形打杆拿在右手,这一套装备在当时非常适用,我不禁佩服先人的智慧和才能。

当年,我第一次当担脚人,背的是中药材苍术,返回时背的白糖。到岩屋河货运站往返70里路,背50斤去,背50斤回,第一次高兴地挣到了三块五角钱。

由于往返时间长,当时还要在五里坡的螺马店茅草屋里住宿一晚。十几块铺板上面是一整块垫子,每人一床被子。住一晚两毛钱,喝一碗苞谷糊汤一毛钱,吃一个包谷馍五分钱。两天时间,来回挣三块五毛钱,除去吃住开支,买了8本小人书,回家只剩下一块三毛钱,这是我第一次当担脚人的经历。

那时,也不是经常有担脚的事情,农民要挣点油盐钱,等生产队放了假,才会有机会去当担脚人;初中以上的学生,想挣点书杂费,也只能等到放了寒暑假才能去供销社领点担脚的货。当年公社供销社固定有两名常年的担脚人,承担了大多数的物资运输任务,他们背着风,背着雨,白天背走太阳,晚上背走月亮,背着山一样沉重的岁月,为了生活,只有一步一步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。

春种夏管秋收冬藏都得靠背。春天,将种子肥料背到地里;秋天,把粮食背到家里。家乡镇安县程家川海拔高,冬天大雪纷飞,天寒地冻,冬天就上山背柴禾回家做饭,烧火取暖。在镇安很少有人挑,主要是背。

走乡间羊肠小路,爬山过岭,累了,用一个“丁”字形的打杵往背笼底下一靠,休息一会,然后再背。金秋十月,农村送购粮时,男女老少齐上阵背粮食,一路几十人乃至上百人,一路吆喝,此起彼伏,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如今,随着社会的发展,后来人们在乡村修了石子公路,再后来浇筑成水泥路,先村村通,后户户通,农用车、大货车渐渐替代了担脚人,就连田间有一米宽的小路,三轮摩托车、两轮摩托车替代了背笼。担脚人,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,成为历史的记忆。


图片:来源网络整理

编辑:姚 悦
责任编辑:张远银
编审:黄 飞
总监制:陈风军

热线电话:0914--533658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