靓文 | 【石常明】踏着先烈的足迹
发布日期:2025-04-09 15:16:52
浏览量:102
正在修改一篇稿子,接到宣传部朋友电话,说有湖北朋友到镇安来,准备出一档八集的红25军长征纪录片《铁血忠魂》,问我有没有时间参加,我当即爽快答应下来。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,不能错过。
红25军长征经过商洛,并以商洛为中心,创建了鄂豫陕红色革命根据地,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:首先是播撒了革命火种,唤醒了商洛人民打破黑暗、争取自由、人民当家作主、创造幸福生活的革命意识。同时,在全国革命处于低潮,红色根据地不断丢失和减少的情况下,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据地,发展壮大了红军,分散了国军的注意力,作为先导,策应中央红军北上顺利到达陕北,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这几年,我参加了《镇安党史》《文史资料》等书的编纂工作,对本地区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,越发感到我们商洛,乃至陕南的历史,特别是近代革命史,在中国革命中所产生的作用不可低估,更需要深入挖掘。由于种种原因,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,几乎要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了。但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,很多事情犹如昨天。可对于年轻的一代,他们知之甚少。怎样赓续,如何传承?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重要课题。我们再不去重视,不去发掘,就对不起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浴血奋战、英勇前行先辈们的付出,更对不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。一个家族的兴盛,离不开一辈辈先人奋力托举。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的兴盛,更需要这样的接续奋斗、薪火相传。
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来到商洛的时候,由于中途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,多次鏖战,不断减员,从最初启程时的2980人减员至2400多人。1935年1月8日解放镇安县城,转战鄂豫陕边区,其核心地区就在镇安、柞水、山阳、洛南、商州、丹凤、商南和湖北郧西县一带。1935年9月到达陕北,部队人数反而增加到了3700多人,而且还留下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地方部队。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,1937年8月在大峪口接受整训时,这支留守部队红74师发展到了2100多人。由此可见,我们商洛为红军的发展壮大,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商洛就是红25军的重生之地。对于这样卓越的贡献,我们自己却知之甚少,更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宣传。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,人们都不知道商洛可以是“老区”“苏区”而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扶持。

为了掌握更多的史料,我早已盼着能有机会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之中,没想到机会说来就来。初接触,我们的不足立显,湖北来的团队让我钦慕,人家的水平也足以让我折服!湖北来的总导演是湖北省电视台综合频道的资深导演张毓雄,总撰稿人是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刘波和成都武警指挥学院教授刘军。他们对红25军和红74师的历史可以说是了如指掌,对其组建过程、长征路线、战斗战役如数家珍。这次到商洛,只是希望找到一些具体的故事,用以丰满整个作品。好在,这次只是一次“踩点”,走访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和细节。他们虽然都是城里人,但行动能力和追寻事实的决心,却让我们这些山里人自愧不如。他们仔细寻找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偏僻小路,分辨着可能会留下的蛛丝马迹,详细记录着一个个转述了不知多少次的民间传说。湖北省郧西县的文史专家李大喜,这回已是第三次来山阳的店垭子和镇安的二里湾等地,新鲜感依然爆棚。他拿着几套摄像器械,每一处遗迹都不放过,一遍又一遍地拍照、了解,直到满意为止。在镇安青铜关红74师激战国军警二旅战斗现场,刘波教授执意要爬上当年的红军阵地,亲身体验一下红军战士居高临下,挥舞着大刀冲入敌阵的感人场景。已退休两年仍欣然接受《铁血忠魂》总导演的张毓雄先生,因观察《镇安解放图》太过投入,不慎从近一米高的台子上跌到水泥地板上,在不能行走、不能站立的情况下,还操心着下一站应该重点看些什么,一遍一遍向刘教授等人做着交代。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,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红军不怕苦、不怕累的精神。
已是下午六点多了,他们顾不上吃晚饭,驱车又去了柞水。据说,此前他们已走访了甘肃、宁夏、四川等六个省。这天,已是他们此次出行的第六天了。
黄昏中,与他们一一握别,望着他们略显疲惫的身影,我心中充满了惜别之情。好在,下次他们还会再来,让人期待。
石常明,男,60后,中共党员。爱好读书写作,作品散见《各界导报》、《商洛文化》、《秦岭文化》、《商洛日报》、《松原日报》、《商洛诗歌》、《精短小说》等纸质媒体和网络平台,偶有获奖。新浪博客名为五味石子,作品被多家网媒选载和转载。
编辑:姚 悦
责任编辑:张远银
编审:黄 飞
终审:吴相阳
热线电话:0914--5336589
一键分享